最近一本书听说很火,叫做《没有任何借口》。据说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指定教材是西点军校学生的必读书。这本书就像当年红及中国大江南北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穷爸爸,富爸爸》一样,成了很多中国企业上到管理层,下到员工人手一册的宝典秘籍。仿佛只要读了这么一本书就可以让企业利润翻倍,管理效率提高,仿佛有了这么一本书就可以解决现在一些企业面临的种种困境。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你这样想你就错了。
《没有任何借口》里的基本大意是告诉人们要克服困难去完成领导教给你的任务,不要用我没有办好这件事情是因为。。。这样的语句为你的失败找借口。你的任务只是给你的任务一个完美的结果,除此以外没什么可说。而《谁动了我的奶酪》和《穷爸爸,富爸爸》这两本书也只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要有主动性,主动的去完成工作,主动去寻找你的客户等等,当然这个道理在《没有任何借口》里也有提到。我们看完书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认为这些书造就的伟大和成就非凡的人物其实注重的是最简单的道理,而这些道理我们从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已经教给了我们,而且还只在幼儿园的时候能够学到。等你稍微大点你每天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了考试和分数上了,其他对你都不重要。等你跨过了一道道的坎,开始一份老牛拉破车式的工作的时候你就不甘于平淡,认为有成就的人与别人不一样,他们肯定有很非凡的地方,于是我们就想学习他们的经验。但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我们已经遗忘的在幼稚园学的那些基本的精神和礼仪,这个时候你感觉如何?如果你感觉你上当了,说明你已经世故了。如果你有所感悟,说明你还有一个年轻的心,如果你无任何感觉说明你已经麻木了。外国人写几本我们幼稚园学过的东西的书就可以在中国大挣其钱,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还缺少什么?也许我们的初衷只想知道赚钱的奥秘,但是真正赚到钱的却是这些写书的人,也许他们的书卖了几百万册后他正在偷着乐,想想又娱乐了中国人一把。《没有任何借口》这个题目足够的醒目,加上合适的炒做在中国卖个几百万册是不成问题的。现在媒体和传播渠道这么的宽广做到这一点不难,我到是觉得在中国媒体和传播渠道不发达的时候《毛主席语录》印了几亿册才是个奇迹,才真正让这些搞宣传,搞发行的羞赧。别的不多说,我们来研究研究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么多借口,借口为什么会很容易的产生。
借口产生的历史根源: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一下,任何事件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借口的产生也不例外。为什么不找借口最先出现在军界,原因很简单。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军人拥有铁的纪律。他们随时都要做好准备为了某某而去牺牲生命。请问有多少人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去做一件事情?由于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所以没有任何借口才成为可能。试问平常人可能这样吗?平常人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每天重复的工作,家庭,孩子,婚姻等等。军人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一切都由国家安排好了,他们的任务就是训练,准备随时牺牲自己。这两种人对待同一件事情怎么可能会有同等的心态和精神准备?那么他们做同一件事情当然会有不同的结果。也许你认为我现在正在为平常人找借口,其实准确的说不能叫借口。平常人办一件事情的结果有很多附加内容,我们不能不见这些附加内容而直接去比较两个不同的结果。毕竟他们存在这样的差别。借口的表现并不仅仅是一种目的失败后的解释,这样的解释也有可能发生在事情发生前。我们依然从军队里来看。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夫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意思是说,还没开战我们就到庙里头去算计到底干不干的过敌人,如果各方面条件都适合打胜仗的话那么可以去搞一搞。如果估计搞不赢那么说明你计算太少了,还是别搞为妙。这点在军事上很重要,在孙子的兵法中有一计叫做走为上,意思是搞不赢我还不晓得躲吗?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如果两军对战,目的是什么?就是打赢敌手,可是经过分析我们干不过敌人,于是我们的目标变了。变成什么?变成了躲。我们可不可以把躲解释为战斗的借口?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是战死最光荣,他们的目标是战斗,在向目标迈进的路上可以牺牲自己。他们没有借口。可是我们在战斗中的最高目标是保存实力。所以中国人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足够的理论支持,换句话说就是足够的借口和解释。我很欣赏西方那种为爱决斗的场面,足够的绅士和信誉。两个人各拿一把枪背向而行,数到三回头开枪,站着的可以抱得美人归。中国人看到这里都会想我数到一就回头开枪就可以搞定了。中国人习惯于不遵守规则而取得的胜利,习惯于诡辩。这个最早也是出现在军事上。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诡道也。这样的狡诈也出现在政治上,生活上,经济上,甚至文化领域。这样不诚实的气氛早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几千年,所以我们都是这些借口文化的继承者。美国和中国的历史不一样,美国是个年轻气盛而有规矩的年轻人,中国是个经历丰富心计颇重的中年汉。这种文化的沉积我们还可以从柏杨先生写的《丑陋的中国人》中窥见一斑,他称中国的一些负面文化沉积为酱缸文化,这些糟粕的东西影响着几乎每一个中国人。所以你看到中国人的种种丑陋现象不要吃惊,因为这些也是历史留给我们中国人的。
借口的心理根源:《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种启蒙文化书籍不断的告诉大家人性本善。但是人性是不是善的呢?还记得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里,复旦大学四个英姿勃发,口若悬河的年轻学子以人性本恶为论题取得了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冠军。这个是不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心理预期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一贯的想法到底是不是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正确性呢?我们相信的和看到的有多少是事情的真实面?当然我们不是要说明人的本性是否是恶还是善,只是想说人是复杂的并不能那么简单的用一个善或者恶来概括人的全部意义。在西方管理学课程中有一门必修课那是《管理心理学》书里把人按心理因素分为几类。一种是主动工作的,说人是热爱工作的;一种是被动工作的,说人的讨厌工作的;还有就是两者的综合体。针对人的不同采取的管理手段也是不同的。如果是热爱工作的那么借口是不会产生的,但是这类人在企业里是很少的,对他们来说工作本身就是他们的回报,所以借口产生的几率几乎为零。而借口产生最大的人群就是讨厌工作的这一类人和综合体了。在中国这个地方有那么多的借口产生我们就可以看到到底有多少人是热爱工作的?大部分人是讨厌工作的。他们工作的目的可能很简单为了生活,为了工作带给他的那一点点回报。其实这个也好办,只要你有需要那么你的需要就会成为驱动你和调动你热情的手段,如果这样也应该没有借口才对。但问题出在任务的分解过程中,当一项任务有几个人负责和参与的同时这个任务的计量如果才算准确?就是无法解决这样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所以借口随时都会产生。因为无法准确的结果当然无法准确的计量结果带来的收益。因此磨洋工现象会出现,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人。当受到处罚的时候连带一大群人都受处理所以大家心理也不会产生多大的不平衡。中国人向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如果大家都穷也没什么了。针对我们的建筑施工企业,现在正面临着改变传统的大锅饭制度,转变职工身份的时期。而我认为在没有一个完善的计量任务结果的办法出台前,盲目的拉大职工收入的差别只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不安定因素。往往薪酬的改革会连带很多变革,如管理方式,管理机构和组织结构的变革等等。所以想要员工在工作中不找借口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借口的制度根源:制度和规则往往是借口产生的最基本根源。公和人民的使用在中国使用的很频繁,但是这两个词的定义又是模糊不确定的。很多机构成立都是为了公家或者人民,可是在实际中的无真正的受益人。人家的回答很简单,我们是为人民不是为了你?你是人民吗?不是!你只是人民中的一份子而已,早就被忽略不计了。我们的财产是公家的,既然是公家的就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我们大家的。既然都挨不着,当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自然找不到负责人。这个就是为什么国营的企业没有几个能搞好的。所以改变所有制度是很多企业当务之急。改变了所有制度那么一大堆原本可以找的借口就会自动消失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做的切实关系到自己的利益了。
综上所叙,由于有几大理由的支持,所以想要在中国推行无任何借口的态度是很不实际的。我们寻找到了借口的根源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真正的让借口消失掉,只有去掉了借口产生的根源才能使得借口失去生长的沃土。在这里我完全相信未来是美好的,但是也感到走向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需要每一个有爱国精神的人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
|